關於課程

內容綱要

藝術受制於一系列人為的運作、定義、價值評量,常被賦予神秘、崇高、難以參透的想像。課程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,將看似難以捉摸的藝術,置放於歷史社會情境中,檢視其成為藝術的網絡運作、權力關係。社會學探問「藝術如何可能」,即從藝術品的製作、生產、展示、流通、消費、賞析、詮釋等的各個環節,探討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各種社會運作機制。課程討論內容包含:藝術家得以成名的各種資本、行銷策略;藝術反映社會、藝術影響社會;藝術作為向社會提問的方法;藝術放大社會問題,縫合社會關係等。


我們將通過許多團體活動,藉由小組互動與體驗來掌握核心概念。


「藝術與社會」,不只是以藝術為討論對象,更藉由課堂的核心觀念與案例分析,反身性地思考「自我與社會」的關係。希望這門課能讓同學更認識自己如何是「今日的自己」,並反思自己有哪些資本可以在未來社會競爭。課程期待能打開大家對藝術更豐富,且不同於過往的認識。最重要的,理解社會是不斷改變、且有改變的可能,而能不困於自己熟悉、習慣的安全區。



課程目標


1.理解社會學思考現象的觀點。

2.理解自我(藝術)與社會互動、辯證之關係。

3.理解「藝術反映社會」、「藝術型塑社會」的概念。

4. 以「藝術反映社會」、「藝術型塑社會」的概念反思日常現象。

5.增進合作學習所需要的溝通、協調、解決問題之能力。

6.增進個人之能動性能推動社會轉變的信仰。



教學方法


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,包含問題導向的引言,實作導向的探索、體驗,理論知識的建構。課程進行方式包含講授引導、活動體驗、分組討論。


評量方式

1.平時成績60%:包含出席率+課程個人或團體參與度+每堂課google表單回饋整學期缺席不得超過5次,若有困難可與老師私下溝通


2.期中與期末成績各佔20%:期中、期末個人反思性報告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學習實況/教學成果